拼音zào xuē
注音ㄗㄠˋ ㄒㄩㄝ
繁体皁靴
⒈ 亦作“皁鞾”。
⒉ 黑色高帮白色厚底的鞋子,旧时官绅所穿。
⒈ 亦作“皁靴”。黑色高帮白色厚底的鞋子,旧时官绅所穿。
引《元史·礼乐志五》:“乐正副四人,舒脚幞头,紫罗公服,乌角带、木笏、皁鞾。”
《醒世恒言·钱秀才错占凤凰俦》:“其 钱青 所用,及儒巾圆领丝绦皂靴,并皆齐备。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九回:“身穿元缎直裰,脚下虾蟆头厚底皂靴。”
鲁迅 《花边文学·洋服的没落》:“学戏台上的装束罢,蟒袍玉带粉底皂靴。”
⒈ 古代乘马时穿著的鞋子,后成为著朝服时所穿的鞋子。「皂」文献异文作「皂」。
引《儒林外史·第二回》:「身穿宝蓝缎直裰,脚下粉底皂靴。」
词语“皂靴”的意思:
皂靴是指黑色的靴子,常用于古代官员的服饰中,是一种传统的服饰配件。
康熙字典解释:
《康熙字典》对“皂靴”的解释为:皂,黑色也;靴,脚衣也。皂靴,即黑色靴子。
出处:
“皂靴”一词的出处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,但它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,特别是在描述官员服饰时。
同义词:
黑靴、皂履、黑履
反义词:
白靴、素靴
相关词语:
靴筒、靴腰、靴底、靴带
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:
关于“皂靴”的故事或典故并不多见,但可以联想到古代官员的形象,如“皂靴公”或“皂靴将军”,这些词语形容的是穿着皂靴的官员形象。
造句:
在古代,一位穿着皂靴的官员在朝廷上严肃地处理政务,他的形象庄重而威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