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ānshū

班书


拼音bān shū
注音ㄅㄢ ㄕㄨ

繁体班書

班书

词语解释

班书[ bān shū ]

⒈  指汉班固所著的《汉书》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指 汉 班固 所著的《汉书》。

《宋书·谢灵运传》:“惟昔《小雅》,逮于 班 书。”
唐 陆龟蒙 《寄淮南郑宝书记》诗:“煬帝 帆檣留泽国, 淮王 牋奏入 班 书。”
宋 洪迈 《<班马字类>序》:“今之为文者必祖 班 马,马 史无善注,厪殆至于不能读,故 班 书显行。”
清 赵翼 《陔馀丛考·后汉书二》:“史迁 於各纪传后,有 太史公 论断一段, 班 书倣之,亦於各纪传后作赞。”

分字解释


※ "班书"的意思解释、班书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AI解释


词语“班书”的意思:

“班书”一是指古代官府发布的文书或告示,二是指派遣官员出使时携带的文书或国书。在现代汉语中,多指后者,即国书。

康熙字典解释:

在《康熙字典》中,“班”字有多个解释,其中之一是“分遣,派遣”,而“书”字则指文书、信件。因此,“班书”在《康熙字典》中的解释可能是“分遣文书,或派遣国书”。

出处:

“班书”这一词语没有特定的出处,它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,从其用法可以看出它在历史上应该较为常见。

同义词:

使者、国书、文书、信使

反义词:

无特定反义词,但可以与“撤回使者”、“废除国书”等相对。

相关词语:

派遣使者、接受国书、互换文书

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:

在网络上,关于“班书”的故事或典故不多,但可以想象,古代派遣使者出使外国,携带班书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,比如外交谈判、文化交流等,这些内容可能会被后人创作成故事或戏剧。

用这个词语造句:

明朝时期,皇帝为了加强中外关系,特派遣使者携带班书出使邻国,以增进两国友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