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ěng

鲠议


拼音gěng yì
注音ㄍㄥˇ 一ˋ

繁体鯁議

鲠议

词语解释

鲠议[ gěng yì ]

⒈  刚直的议论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刚直的议论。

唐 吴兢 《贞观政要·论求谏》:“朕虽不明,幸诸公数相匡救,冀凭直言鯁议,致天下太平。”

分字解释


※ "鲠议"的意思解释、鲠议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AI解释


词语“鲠议”的意思:

“鲠议”是一个汉语词汇,原指直言进谏,后也指敢于直言的言论。在古代,常用来形容那些敢于对君主或上级提出不同意见,甚至批评和建议的人。

康熙字典解释:

《康熙字典》中,“鲠议”条目的解释为:“鲠,直也;议,言也。言直无隐,故曰鲠议。”

出处:

“鲠议”一词最早见于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五年》:“君有诤臣,虽无道,不失其国;父有诤子,虽无道,不失其家。诤者,鲠议也。”这里的“诤”即“鲠议”。

同义词:

直谏、直言、诤言、鲠直

反义词:

谄媚、曲意逢迎、阿谀奉承

相关词语:

鲠直、鲠论、鲠骨、鲠论直行

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:

在网络上,有关“鲠议”的故事和典故并不多见,但可以联想到一些历史上的真实事件,如唐代魏征对唐太宗的鲠议,使得唐太宗能够接受批评,从而改进自己的统治。

用这个词语造句:

在古代,那些敢于鲠议的忠臣,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