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íng

亭吏


拼音tíng lì
注音ㄊ一ㄥˊ ㄌ一ˋ

亭吏

词语解释

亭吏[ tíng lì ]

⒈  亭长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亭长。

《后汉书·百官志五》“亭有亭长” 刘昭 注引 汉 应劭 《风俗通》:“亭吏旧名负弩,改为长,或谓亭父。”
南朝 宋 刘义庆 《世说新语·雅量》:“﹝ 褚公 ﹞投 钱唐亭 住……亭吏驱公移牛屋下。”
唐 李商隐 《行次西郊作一百韵》:“节使杀亭吏,捕之恐无因。”

分字解释


※ "亭吏"的意思解释、亭吏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AI解释


词语“亭吏”的意思:

“亭吏”是指古代在亭中负责管理亭务的官吏。亭是古代设在道路旁的小型建筑,主要用于休息、传递信息或作为治安管理的场所。

康熙字典解释:

在《康熙字典》中,“亭吏”并没有专门的解释条目,但根据其字面意思,可以理解为“亭中的官吏”。

出处:

“亭吏”这个词语并没有明确的出处,但可以推测它来源于古代文献中对亭中官吏的描述。

同义词:

亭官

亭长

反义词:

无特别对应的反义词,但可以理解为不负责亭务的非官吏。

相关词语:

亭舍

亭台

亭子

官吏

邮亭

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:

由于“亭吏”这个词语较为冷门,没有特别著名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与之直接相关。但在古代文学或历史故事中,可能会有关于亭吏的描述。

用这个词语造句:

在古代,亭吏不仅要负责维护亭舍的整洁,还要处理过往旅客的求助和治安问题。

例如:

每当夜幕降临,那座古老的亭子里,亭吏李明便会开始巡视,确保过往的行人能够得到及时的休息和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