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ěnzhì

沈滞


拼音shěn zhì
注音ㄕㄣˇ ㄓˋ

繁体沈滯

沈滞

词语解释

沈滞[ shěn zhì ]

⒈  亦作“沉滞”。《国语·周语下》:“气不沈滞,而亦不散越。”拖延时日;耽搁。指仕宦久不迁升。犹隐退。谓疾病沉重,经久不愈。泛指长期处于某种状况;停滞。滞留;淹留。滞重,不灵便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亦作“沉滞”。

⒉  积滞;郁积。

《国语·周语下》:“气不沉滞,而亦不散越。”
南朝 梁 陶弘景 《冥通记》卷二:“加以迹少愆累,心无沉滞,故得耳。”

⒊  犹隐退。

《楚辞·九辩》:“愿沉滞而不见兮,尚欲布名乎天下。”
《后汉书·崔駰传》:“故英人乘斯时也,犹逸禽之赴深林,蝱蚋之趣大沛,胡为嘿嘿而久沉滞也?”
《后汉书·崔駰传》:“子笑我之沉滞,吾亦病子屑屑而不已也。”

⒋  指仕宦久不迁升。

汉 王充 《论衡·状留》:“遵礼蹈絶,修身守节,在下不汲汲,故有沉滞之留。”
三国 魏 曹操 《与王脩书》:“将言前后百选,輒不用之,而使此君沉滞冶官。”
《晋书·陈寿传》:“﹝ 寿 ﹞遭父丧,有疾,使婢丸药。客往见之,乡党以为贬议。及 蜀 平,坐是沉滞者累年。”
刘师培 《废兵废财论》:“盖一切之威力,均生于财。同一作宦,富者可以躋升,而贫者终身沉滞。”

⒌  泛指长期处于某种状况;停滞。

郭沫若 《北伐途次》十八:“效法 日本 其实是间接效法 欧 美,更具体地说:便是在暗默间想怎样把 中国 数千年沉滞着的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。”

⒍  拖延时日;耽搁。

《后汉书·袁安传》:“久议沉滞,各有所志,盖事以议从,策以众定……君何尤而深谢?”
《清平山堂话本·风月相思》:“生与 韶华 曰:‘我有手书一缄,烦汝送 琼,幸勿沉滞。’”

⒎  滞留;淹留。

宋 何薳 《春渚纪闻·张道人异事》:“我亦以子沉滞人间,未能远引也。”
清 纪昀 《阅微草堂笔记·滦阳续录一》:“身是幽魂,沉滞於此,不闻读书声者,百餘年矣。”

⒏  滞重,不灵便。

《吕氏春秋·情欲》:“筋骨沉滞,血脉壅塞。”
曹禺 《北京人》第一幕:“他绝顶聪明,然而他给予人的却是那么一种沉滞的懒怠之感。”
《花城》1981年第5期:“下班了,我拖着沉滞的步子,经过隔壁门口。”

⒐  谓疾病沉重,经久不愈。

《后汉书·列女传·曹世叔妻》:“吾今疾在沉滞,性命无常。”
《隋书·炀帝纪上》:“今岁耆老赴集者,可於近郡处置,年七十以上,疾患沉滞,不堪居职,即给赐帛,送还本郡。”

分字解释


※ "沈滞"的意思解释、沈滞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AI解释


词语“沈滞”的意思:

沈滞,读音为“chén zhì”,是指水流缓慢或停滞不前;比喻事物发展迟缓,停滞不前;也指心情沉重,不舒畅。

康熙字典解释:

《康熙字典》:“沈,沉也。滞,留也。沈滞,水之不动也。”

出处:

这个词语出自《诗经·小雅·蓼莪》中的“蓼莪苍苍,沈滞不流。”,这里用来形容水流动缓慢。

同义词:

迟缓、滞涩、凝滞、迟滞

反义词:

迅速、畅快、流动、活跃

相关词语:

停滞不前、沉闷、凝重、滞胀

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:

由于“沈滞”这个词语在网络上并不常见,因此没有特别著名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与之直接相关。

用这个词语造句:

随着经济形势的沈滞,很多企业都面临着订单减少的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