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iānshī

鞭尸


拼音biān shī
注音ㄅ一ㄢ ㄕ

繁体鞭屍
词性动词

鞭尸

词语解释

鞭尸[ biān shī ]

⒈  亦作“鞭尸”。

⒉  《史记·伍子胥列传》:“及吴兵入郢,伍子胥求昭王。既不得,乃掘楚平王墓,出其尸,鞭之三百,然后已。”后遂以“鞕尸”谓对有深仇大恨的人泄愤的典实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见“鞭尸”。亦作“鞭尸”。参见“鞭墓”。

《史记·伍子胥列传》:“及 吴 兵入 郢,伍子胥 求 昭王。既不得,乃掘 楚平王 墓,出其尸,鞭之三百,然后已。”
后遂以“鞕尸”谓对有深仇大恨的人泄愤的典实。 唐 元稹 《楚歌》之三:“岂料奔 吴 士,鞭尸 郢 市门。”
清 顾炎武 《子胥鞭平王之尸辨》:“而《季布传》亦言:‘此 伍子胥 所以鞭 平王 之墓也,’盖止于鞭墓,而传者甚之以为鞭尸,使后代之人,蔑弃人伦,讐对枯骨。”

国语辞典

鞭尸[ biān shī ]

⒈  鞭打尸首以雪恨,或对已死的人做严厉的批评。参见「鞭尸」条。

《魏书·卷三八·王慧龙传》:「誓愿鞭尸吴市,戮坟江阴。」

分字解释


※ "鞭尸"的意思解释、鞭尸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造句


1.一百零三、不久,他实现了自己的宏愿,率领吴兵攻破了楚国京都郢都,掘楚王墓鞭尸以报仇雪恨。

2.古人掘墓鞭尸报仇雪恨,难道我就这么让这个家伙平平安安地离开人世?不行!就算是他死了,也要挖出来他的五脏六腑,决不能叫他囫囵着身体火化了。

3.一派是《吴越春秋》,不但掘墓鞭尸,还挖眼睛;另一派是《越绝书》,回到了鞭坟,没有掘墓鞭尸挖眼睛。

4.石虎生前与慕容俊交手过招,慕容俊在梦里与“故人”扭打啮噬,原也合乎情理,但前燕皇帝的鞭尸,就匪夷所思,甚觉荒唐!拿尸体出气,算什么汉子?

5.不久,他实现了自己的宏愿,率领吴兵攻破了楚国京都郢都,掘楚王墓鞭尸以报仇雪恨。


AI解释


词语“鞭尸”的意思:

“鞭尸”一词在古代汉语中,是指用鞭子打已经死去的人的尸体。这个词语通常带有侮辱和仇恨的情绪,用来形容对死者的极度怨恨和愤怒。在现代汉语中,这个词语已经很少使用,且多用作贬义。

康熙字典解释:

《康熙字典》中,“鞭尸”词条的解释如下:

鞭尸:用鞭打死者之尸。亦以言其死后犹受打击。

出处:

“鞭尸”一词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作品。《史记》中记载了项羽鞭尸的故事,是“鞭尸”一词最早的出处。

同义词:

“鞭尸”的同义词有:抽尸、鞭尸扬灰、打尸等。

反义词:

“鞭尸”的反义词有:祭奠、悼念、安葬等。

相关词语:

与“鞭尸”相关的词语有:鞭尸扬灰、尸骨无存、鞭尸求快等。

网络故事或典故:

“鞭尸”一词在网络故事或典故中,常与历史人物或战争故事相关。如《史记》中记载的项羽鞭尸的故事,以及一些古代战争中的将领对敌人的尸体进行侮辱的记载。

造句:

他在极度愤怒之下,决定要像古代的勇士一样,亲自去鞭尸泄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