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uì

夷惠


拼音yí huì
注音一ˊ ㄏㄨㄟˋ

夷惠

词语解释

夷惠[ yí huì ]

⒈  伯夷、柳下惠的并称。古代廉正之士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伯夷、柳下惠 的并称。古代廉正之士。

汉 扬雄 《法言·渊骞》:“‘其为人也奈何?’曰:‘不屈其意,不累其身。’曰:‘是 夷 惠 之徒与?’曰:‘不 夷 不 惠,可否之间也。’”
汉 班固 《幽通赋》:“三仁殊於一致兮, 夷 惠 舛而齐声。”
南朝 梁 刘孝标 《广绝交论》:“故轮盖所游,必非 夷 惠 之室;苞苴所入,实行 张 霍 之家。”
王闿运 《<衡阳县志>序》:“还初超然,庶几 夷 惠 !”

国语辞典

夷惠[ yí huì ]

⒈  伯夷与柳下惠。

汉·扬雄《法言·渊骞》:「曰:『是夷惠之徒与?』」
《文选·刘孝标·广绝交论》:「故轮盖所游,必非夷惠之室。」

分字解释


※ "夷惠"的意思解释、夷惠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AI解释


词语“夷惠”是一个成语,由“夷”和“惠”两个字组成。

意思:

夷:指古代部族名,这里引申为平民、百姓。

惠:指仁爱、慈惠。

“夷惠”一词通常用来形容仁爱之心,特别是指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平民百姓。

康熙字典解释:

康熙字典中并未直接收录“夷惠”一词,但根据其组成部分,“夷”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为“古民族名,后泛指平民”,“惠”的解释为“仁爱,慈惠”。

出处:

“夷惠”的出处可以追溯到《孟子·离娄上》中的“天下有道,则与三子者共行其道;天下无道,则修文德以来之。既来之,则安之。今夫夷惠,独何与哉?”这里提到的“夷”和“惠”是指古代的两位仁人,即伯夷和柳下惠。

同义词:

仁人、仁者、贤人、平民、百姓

反义词:

暴虐、凶恶、不仁、无德

相关词语:

伯夷、柳下惠、仁义、道德、仁爱、仁政

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:

关于“夷惠”的故事较少,但可以联想到古代的仁人志士,如伯夷和柳下惠,他们的故事常被用来强调仁爱之心和平民百姓的道德品质。

造句:

在古代,伯夷和柳下惠被赞誉为“夷惠”,他们的仁爱之心影响了无数人,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