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é

气节


拼音qì jié
注音ㄑ一ˋ ㄐ一ㄝˊ

繁体氣節
词性名词

气节

词语解释

气节[ qì jié ]

⒈  指人的志气和节操。

integrity;

引证解释

⒈  志气,节操。

《史记·汲郑列传》:“﹝ 汲黯 ﹞好学,游侠,任气节,内行脩絜,好直諫。”
宋 陆游 《有所感》诗:“气节陵夷谁独立,文章衰坏正横流。”
清 唐甄 《潜书·主进》:“世尚气节,则为直士;世尚功业,则为才士。”
郭沫若 《屈原》第一幕:“在这战乱的年代,一个人的气节很要紧。”

⒉  节气;节令。参见“二十四节气”。

《后汉书·西域传论》:“若其境俗性智之优薄,产载物类之区品,川河领障之基源,气节凉暑之通隔……莫不备写情形,审求根实。”
晋 陶潜 《劝农诗》:“气节易过,和泽难久。”
金 元好问 《少林雨中》诗:“西堂三日雨,气节变萧森。”

国语辞典

气节[ qì jié ]

⒈  节气、节令。

晋·陶渊明〈劝农〉诗:「气节易过,和泽难久。」

⒉  人的志气、节操。

《后汉书·卷二四·马援传》:「莽败,磐拥富赀居故国,为人尚气节而爱士好施,有名江淮间。」
宋·陆游〈有所感〉诗:「气节陵夷谁独立,文章衰坏正横流。」

分字解释


※ "气节"的意思解释、气节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造句


1.二百零三、江姐在敌人的威迫利诱面前,毫不动摇,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。

2., 事业文章,随身消毁,而精神万古不灭;功名富贵,逐世转移,而气节千载如斯。

3.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;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;风平浪静的海面,所有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;命运的铁掌击中要害的时候,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。

4., 幸福2:幸福是“零落成泥碾作尘,只有香如故”的圣洁。幸福是“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血”的豪壮。幸福是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胸怀。幸福是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气节。

5.一首气节壮烈、豪气遏云的《碧血长恨歌》歌罢,山下仍是杀声连连,此处却静如死寂。

6.菊花有其独特的观赏价值,人们欣赏它那千姿百态的花朵,姹紫嫣红的色彩和清隽高雅的香气,尤其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,菊花傲霜怒放,它不畏寒霜欺凌的气节,也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。

7.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面不改色,大义凛然,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崇高的革命气节。

8.我喜欢很多花,例如荷花菊花玫瑰花,在这些花里,我最喜欢的是梅花。它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,有超凡脱俗的品格和坚贞的气节。

9.梅花有着“凌寒独自开”的孤傲,气节高坚;梅花有着“幽谷那堪更北枝”的自豪,目光远大;梅花有着“香杳难随驿使来”的气质,品质高雅。

10.做人的标准有岁寒三友:要有松树的风格,有梅花的精神,有竹子的气节。


AI解释


词语“气节”的意思:

“气节”是指人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,坚守正道,不屈服于不良诱惑或压力的品质。它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操守和坚定的意志。

康熙字典解释:

在《康熙字典》中,“气节”的解释为:节操,意志坚定,不屈服于外力。

出处:

“气节”一词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,但具体出处难以确定。它在古代文学和哲学作品中经常出现,用以形容人的高尚品质。

同义词:

品格

道德

志节

坚贞

反义词:

胆怯

儒弱

贪污

败坏

相关词语:

忠诚

坚定

勇敢

正直

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:

一个著名的典故是“文天祥抗元”,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,他在被元军俘虏后,宁死不屈,坚守气节,最终被杀害。这个故事体现了气节在民族大义面前的坚定表现。

用这个词语造句:

在面临重重困难时,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气节,从未向恶势力低头。